XM网站

难吃得像嚼沙子但卖爆,姜黄成了新的“抗炎明星”(2025年03月11日)

XM

女明星的养生“阴招 ”,终于全面下沉到奶茶店里 、使到老百姓身上了 。

去年流行的还是绿油油的“猪饲料”日的一声榨成汁 ,今年都开始喝姜黄了:

古茗最近的网红新品主打“姜黄”成分,和同为橙黄色的大橘成为搭档,但被锐评为“活够了可以尝尝 ”;

宝珠奶酪也推出姜黄酒酿轻酪 ,喜提“呕吐物”评价。

杯身巨大的“超级食物”四个字,牢牢抓住了新晋流量密码:

如果有什么东西比健康食物听着更加健康,那只有现在被女明星、养生博主和营销号挂在嘴边的超级食物。

姜黄、甜菜根 、羽衣甘蓝、巴西莓 ,堪称超级食物“四大天王 ”,已经成为奶茶、果蔬汁 、沙拉、代餐、冲泡粉剂的顶流 。

陌生的物种诸如猴面包树果 、接骨木莓 、卡姆果、辣木籽也开始刷存在感,给人一种地球另一头稀有物种能治百病的好印象。

这些超级食物被宣传为富含维生素、抗衰老 、抗氧化、能清肠、抗疲劳……最终条条大路通罗马 ,服务于终极目标——抗炎。

慢性炎症 ,堪称新一代万恶之源,属于养生界的“玩手机和熬夜”,只要有什么毛病 ,赖它准没错 。

每个上班上出一身毛病的人都很难抵挡这种诱惑,一边下单了姜黄粉 、巴西莓粉放在办公桌,一边又嘀咕:是不是又在花钱没苦硬吃了?

是个食物都“超级” ,沾上“抗炎 ”就升咖 

2014年的牛津词典对超级食物(Superfood)的定义为,“对健康非常有益,且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 ”。

换句话说 ,是指营养密度极高的天然食物。同样是吃一口,超级食物能提供给你更多的营养价值,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药食同源颇为相近 。

某品牌巴西莓粉售卖页面的宣传

但在近两年的网络传播中 ,超级食物被吹到几乎可以“治百病”,从抗癌、抗氧化进化至今,最新流量密码是“抗炎” 。

在小红书上搜索“抗炎食谱 ” ,会得到4万+条信息 ,其中80%含“专家推荐”“明星同款”标签。

能治的病症更是个个戳中痛点: “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都和炎症因子有关:痘痘粉刺冒不停、经常拉肚子 、容易疲劳心累、牙龈出血红肿…… ”

同时还发出了长期主义的警告:“慢性炎症迟迟不管,身体机能会下降越来越快。”

在这种焦虑中,来自印度的香料姜黄成为了抗炎顶流 。

有研究发现其中的特有成分——姜黄素 ,能抑制炎症反应,减轻关节疼痛,同时保护神经系统 ,辅助心血管健康。

带货宣传语也相当诱人:“无耐药性且无副作用,效力可比处方药”,有的产品还搭配上看上去更玄乎的灵芝 ,“强效消灭炎反因子,痘痘不冒了,斑点细纹没有了 ”。

印度香料摇身一变成了抗炎网红 ,叠加女明星、网红的带货推荐,不仅营养品大卖,各种日常食物也都上桌 。

从姜黄拿铁 、姜黄茶甚至到姜黄面膜 ,从吃的到用的 ,姜黄俨然成了大写的健康符号。

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羽衣甘蓝身上,带火了一整个产业链行情上涨。

从去年开始,羽衣甘蓝一边被笑是“农村猪饲料” ,一边因为其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性而跻身网红“超级食物” 。

短短半年时间,上游就从曾经的2块钱/公斤猛涨十倍至20元/公斤;下游更是火爆,茶饮店里谁没个“小绿瓶 ”都不好意思出道。

就连梅西在世界杯带火的、据说比命还苦的阿根廷传统饮品马黛茶 ,也被贴上了十几个类似的健康标签。

在这波抗炎风之前,国内接触较早的超级食物是巴西莓、奇亚籽等,最开始均流行于欧美 。

奇亚籽富含优质油脂Omega-3和丰富的膳食纤维 ,有助于心脏健康 、促进消化和抗炎;巴西莓则具有强抗氧化性,也就是人们最爱听的“抗衰老”。

超级食物的走红,也一定程度上带火了本不属于中国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。

超模同款早餐——超强抗氧化酸奶碗+网红Smoothie ,成了被争相模仿的对象 。

巴西莓粉+蓝莓+树莓+蔓越莓+奇亚籽+香蕉,一摞五颜六色的食材平铺在0糖的希腊酸奶上,满脸写着“超足花青素 ,清除自由基” 。

Smoothie里的常客胡萝卜和西芹 ,做成菜有的人一口都不会吃,但放入破壁机绞打成糊糊就带上了buff。

每个蓝绿色的酸奶碗,其实都是加入了超级食物螺旋藻

在商机的诱惑下 ,国外品牌先行,国内品牌也马不停蹄地跟进。

目前,西麦 、桂格、So Acai、Yololand有乐岛等品牌与超级食物相关的产品 ,在小红书上单链接就达到了30万+ 、20万+、10万+和3万+的销量 。

价格也让人不敢小瞧,毕竟所有售卖健康的产品都是在明面大大方方标好价格。

某比利时品牌的巴西莓粉,一袋100克 ,在淘宝旗舰店卖250元左右,按照推荐的剂量一天吃一次,只够吃一个月左右;

某国产品牌的姜黄柠檬饮 ,50毫升一瓶,6瓶一盒,售价89.9元。

“虽然抗炎 ,但它必须这么难吃吗 ”

随着超级食物走红 ,能唬住人的新贵也层出不穷 。

名字变得愈发生疏,什么猴面包树果、接骨木莓 、卡姆果、辣木籽……拗口到让人觉得原产地离中国都十万八千里,但反而给人一种“听起来很有效 ”的印象。

然而事实上 ,“超级食物”算不上一个“学名”,关于它的表达并不受到监管,任何一个食物都可能被叫作“超级食物 ”。

营养学家顾中一曾在采访中表示:“这些食物在原产国可能只是一种普通的食材 ,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,贴上‘防癌、抗老 、减肥、高营养’的标签,成功占领中国市场 。”

中国人格外重视“吃”这件事 ,因此超级食物的第一次塌房,往往都是因为过于难吃。

有网友辣评姜黄粉最推荐的吃法:拌进热牛奶,“第一口感觉在舔有狐臭的腋下 ,差点yue出来 ”。

一生机智的中国人只好想尽办法蒙骗自己的味蕾,比如炒牛肉、拌酸奶的时候放 。

做成粉末类的超级食物补品,几乎都不溶于水 ,因此颗粒感极强。

“感觉自己在喝酸土 ,而且无法溶解到嘴里,口感像沙子。”

名字生僻的舶来品也再次证明了那句“如果好吃那当年张骞就带回来了”,比如新贵卡姆果粉 ,被吐槽又苦又酸又涩,“像吐出了胆水的味道 ”,没点毅力真的很难坚持 。

超级食物的难吃 ,本身就是有迹可循的——基本都是未经精细加工的植物性食品 。

例如奇亚籽,因为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油类物质,这些物质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 、略带泥土腥味的气息;

再如羽衣甘蓝 ,由于含有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,使其带有一种强烈的青草味和微微的苦味。

为了保证食品的健康性,这些原生态的气味和口感大多被原样保留了下来 ,难以下咽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
假如说人为了健康还能捏着鼻子、把超级食物当药喝,那么更关键的问题就在于,喝了这么难喝的东西受的罪到底有没有用 。

不相信超级食物噱头的往往会嘲讽 ,“这批人老了我卖他们保健品”。

也有人认为抗炎这个概念是一场巨大的健康文化入侵 ,“看见有人脸泛红就开始嚷嚷炎症”。

近十年以来,西方医学界研究发现,慢性低度炎症(非急性感染引起的炎症)是癌症、心血管疾病 、糖尿病 、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共同诱因 。

《Nature》杂志(2025年)刊文指出:促炎因子就是衰老根源 ,它会促进年龄相关的病理发生且缩短寿命,而抑制炎症可能延长健康寿命。

与此科学家发现某些营养素(如Omega-3脂肪酸、多酚类物质)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减少炎症反应。最早一批被称为“超级食物 ”的基本都富含此类营养素,组合到一起又构成了“抗炎饮食” 。

“抗炎”作为新一轮健康焦虑的核心议题 ,与过去流行过的一些健康风潮(如“排毒 ”“碱性体质 ”等)相比,确实呈现出更强的科学性。

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《Superfoods or Superhype?》一文中指出,21世纪超级食物的出现速度加快 ,其背后有科学研究、吸引人的新闻标题以及食品行业的营销活动等多重因素。

超级食物带来超级销售,形成了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产业,因为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更多费用以预防健康问题 。

商家狂喜 ,把能想到的对健康有益的食物一股脑都往“抗炎”靠拢;养生网红 、营养师、健身达人有样学样带货,从而实现了一场从焦虑到生意的消费狂欢。

“吃对了就能不得病”——这种简单粗暴的因果逻辑,恰是焦虑时代最诱人的心理安慰剂。

都市病换个名字和食材 ,收割的还是同一拨人

随着超级食物走红并作为一种商机被盯上 ,“抗炎 ”现在与其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不如说是都市人对亚健康状态的新一波焦虑 。

有些宣传话术不仅将“炎症反应”(人体正常免疫机制)偷换成“慢性炎症疾病”,还恨不得把所有病症都往炎症上靠 ,暗示所有人都需要赶紧抗炎:皮肤长痘长皱纹、消化不良 、代谢变差、胃肝不适……

这么说吧,上班上得不舒服的地方,都能代入现在的“慢性炎症 ” ,十年前的名字叫“亚健康” 。

偏偏这些毛病说大不大,但也是真的膈应人。抗炎话题的走红,恰恰对应了都市人在高压生活下对慢性病的焦虑。

与集中于单一器官的急性病或即时性很强的传染病不同 ,慢性炎症带给人“终生相伴”的恐惧 。

看不见摸不着的、对健康的慢性侵蚀,带来的压迫感强烈而又无孔不入。

然而类似的风潮,其实最近几年间已经上演过一次又一次 ,换汤不换药。

如果不提,大家都快忘了上一波爱这么讲故事的是牛油果和藜麦 。

营养师顾中一表示,这类所谓的健康食物“要是不讲故事 ,大家就吃不下去 ,也卖不出去。因为口味不行,就要在其他方面比拼。 ”

例如藜麦的氨基酸的组成与人体的需要非常贴近,因此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,但是这也只是和其他植物相比,甚至和大豆相比也没有多大的优势;

至于牛油果,脂肪含量是一般水果的3倍以上 ,口感更是单一 。

换句话说,神乎其神的超级食物并非没有平替,也并非非吃不可。

比起埋头怼着某几样超级食物吃 ,食物的多样性 、营养的均衡性来得更为重要。

另外,健康食物在讲故事的时候,有时会刻意忽略掉剂量和副作用 。

比如有博主用显微镜展示奇亚籽遇水膨胀 ,暗示“清肠排毒”,却无人解释膳食纤维过量导致腹胀的风险。

目前我国对“功能食品”的审批标准也滞后于市场需求,导致大量产品游走于灰色地带。

说到底 ,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健康问题产生焦虑 ,解决问题的关键永远不可能只是饮食 。

再怎么偷换概念、将“慢性炎症管理 ”简化为“吃某种食物就能消炎”,也无法得出抗炎=不得病的结论 。

讽刺的现实更可能是,人们一边为商家的“健康承诺”买单 ,一边上网提问:“为什么我吃了这么多超级食物,体检报告还是异常? ”

慢性炎症管理之所以逐渐得到重视且很棘手,因为它是一件全方位关于生活方式的事情。

有效的抗炎方式或许不是短期排毒 ,而是长期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 、减少压力,从睡眠到运动再到心态均有所涉及。

对普通人来说,关注和参考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 ,可能比听信网红博主带货、硬绑架自己的胃口啃难吃的东西更靠谱 。

实在不行,不上班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,百病全消。